基于智能图像图形技术的新冠疫情防控

背景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出的新的动员令,必将鼓舞大家坚定信心、提振士气、再接再厉,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利用病毒蛋白和不同受体的结合特征,评估可疑动物作为中间宿主的可能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
因此,本专题论坛将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视频理解分析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攻关及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中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展开专题研讨。

许永超

许永超 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的应用
报告摘要:联合华为云团队,许永超教授和白翔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实现单病例全自动精准量化结果的秒级输出,诊断效率缩短为1分钟,大大减轻了医生诊断、量化分析的繁重负荷,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使用。
个人简介:许永超,男,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导,楚天学子,2018年入选青年托举人才计划,200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11大,2013年获得东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前任职于巴黎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Tenured Assistant Professor,研究领域涉及数学形态学、医学图像分析、多方向目标检测识别、计算机视觉。在包括IEEE TPAMI、TIP、CVPR、ICCV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担任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期刊的青年编委,IEEE TPAMI、IJCV、CVPR等多个期刊会议的审稿人。现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讯委员,CSIG图象视频通信专委会通讯委员。

屈晓磊

屈晓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医学超声图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冠肺炎检测
报告摘要:医学超声成像技术有经济、便携,无辐射,实时性好等优势,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由于声波无法穿透空气,所以肺部的超声图像质量较差。针对肺部超声图像普通肺炎和新冠肺炎检测和诊断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肺部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分类,判定患者是否患有肺炎,是否患有新冠肺炎,从而实现经济、便携、无辐射的自动新冠肺炎检测。
个人简介:屈晓磊,男,1984年生,博士、副教授。2012年9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医学超声波成像和图像处理的研究;毕业后任职三星集团高级工程师,从事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工作;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任职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集中在医学超声波CT和超声波治疗监控;2017年5月回国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至今,研究兴趣集中载医学超声成像和图像处理方面。

韩露

韩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报告题目:一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于AI的药物重定位策略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及核酸检测技术
报告摘要:目前市场上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检测方法通常为PCR,该技术由于样本量、引物特异性以及多重扩增效率问题导致了大面积的假阴性率,不利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防控,军事医学科学院团队利用2019新型冠状病毒3’多聚A结构进行快速的核酸提取、病毒核酸多个特异性片段共同检测、连续的特异性片段分上下游进行无缝连接、使用通用引物进行多个片段扩增、液相芯片智能检测方法解决了目前的大面积的假阴性率问题。
个人简介:韩露博士,男,1989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于辐射医学研究所,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信息学技术支撑下的新药研发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参与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

王中健

王中健 健数科技公司

报告题目:深度学习算法在智慧校园人脸识别测温终端系统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针对新型冠状疫情期间戴口罩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口罩(FaceMaskDetection)算法,即判断人脸图像是否戴上口罩(包括多种颜色,多种规格口罩)的算法;同时,该防疫产品可依据当前疫情形势,基于已更新戴口罩的人脸识别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即使戴着口罩也可准确识别对应的身份。该产品已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个人简介:王中健,男,健数科技公司 合伙人、研发总监。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从事生物医药信息学技术研发工作。承担国家02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参与02集成电路重大专项2项。

单光存

组织者:单光存教授

简介:单光存,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入选2016年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专家、香港城市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德国萨尔大学访问教授(2016/2019);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南亚分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高级会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高级会员及青委会委员。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精密仪器、纳米生物技术及精准医疗、MEMS传感器与量子传感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欧盟ERC科研项目、香港RGC科研基金项目等,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多篇(其中两篇ESI高被引论文),他引超过900次;近年来荣获2018香港王寬誠教育基金会奖励资助以及2019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人物创新奖”、2019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

何佳

何佳

报告摘要:分析了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际使用中影响测温精度的因素。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不太适合完全用制表的方式进行温度测量。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两步简化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第一步通过固定电源电压、测量距离、目标选用黑体等方式制表获取红外传感器的输出参考温度;第二步通过深度学习的one-stage检测网络获取到人脸的宽度,通过深度学习的分类网络获取人脸年龄,构造全连结网络,将人脸宽度、人脸年龄、人脸黑体测量温度做为输入,将人脸实际温度做为输出进行回归分析,训练出一个温度校正网络对第一步获得的参考温度进行校正。实验表明对于人脸平板,在目标距离可变的情况下,获得了较高的测温精度。
个人简介:何佳,男,安徽清新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工程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析算法的研究和嵌入式平台上的高效实现。